归园田居其三

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篇写下自己离开城市,返回家乡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篇文章不仅充满了陶渊明的豁达和深邃的人生感悟,还折射出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哲学。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这篇文章的内涵。

耕田有感

陶渊明提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樽俎,或垂拱而治宇内;固肆志也,何足论乎!而我以自奋者矣。”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志向。自己回到山林中,种植自己所需的粮食蔬菜,是自己的志向。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和大自然融合的快感。种植,是极为辛苦的体力劳动,而耕田带给他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种寄托是他在宦途中一直缺失的,现在他在归园田居中得到了。他坦言:“臣有所得,则已成此文矣。”

回归自然

陶渊明说:“竹林之下,莫非醉也;庐山之阳,莫非游也。”意思是指人在自然中,不是沉迷于世俗的喧嚣和功利,而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他在归园之后,常常在山间游走,观赏花鸟,体味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力。他坦言:“我精心整理田园,希望这里处处芬芳惹人陶醉。”这样的田园生活形态现在虽已难以实现,但我们还可以调整生活步调,尽量让自己的生活靠近自然,恢复自然的清新、宁静,去拥抱丰富的生命与自然。

悟道人生

陶渊明说:“秋菊之晚,霜露既降,童子扶老,遂成婚姻;田家少闲,争赶早蚕。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里折射出田园生活的变化,除了一些基本农事操作,其他品类和现代生活方面变化不大。但是人的情感与心态是千变万化的。陶渊明提到自己归田的初衷,“以俟乎上达,以观民间疾苦。” 他希望通过生活方式反观人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做归园田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也是要好好地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周围的人。正如他所说:“於人为善,如水之就下。”

赏析归园田居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的写作中,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田园中的日常生活,这是与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的方式。作者把自己与大自然进行了融合,展示出融洽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自己的心灵世界。整篇文章通篇贯穿自然、人生、寄情和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又洋溢着田园生态,形成了一种温馨富有哲学性的氛围。在他的笔下,归田、种植,是一种生命的回归,一种精神寻求,田园里的悠闲生活和自由情感,逐渐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推崇的行动。

结语

归园田居并不是仅指具体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它鼓励我们在挣扎之外,去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由。相信在这个问道人本真、回归自然的道路上,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树立农民的形象,去关心遥远的朋友,贴近我们身边的人,朝着更加充满人性关怀与社会意义的生活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