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原文及翻译

《庖丁解牛》是中国哲学家荀子的一篇著作。在这篇文章中,荀子通过庖丁解剖一只牛的过程,引申出人们对“道”的认识。以下是原文及其翻译。

一、原文

庖丁之牛,善炙乎?

舌沸然已。

其人未尝修刀而今之会矣。

甚矣,吾衰者也夫!

一、翻译

庖丁[1]在处理牛肉的时候,很娴熟的烤制了它吧。

牛的舌头已经沸腾了。

那个庖丁人没有磨刀,还碰到了当今技艺高超的厨师。

这是多么厉害啊!可我已经开始衰退了(指自己的才华)。

二、原文

子路惑曰:“其尾子何如?”

子曰:“焉有不有?其无于彼无所措手足焉,则无以立於其术矣。”

二、翻译

子路[2]感到困惑:“牛的尾巴怎么处理?”

荀子回答说:“尾巴不是有吗?如果没有那就无法操作技艺,手也无处动了。所以,尾巴也是很重要的。”

三、原文

故曰:“能治其国者不如能治其身者优,能治其身者不如能治其志者优,能治其志者不如能治其神者优。能治其国者,不如能与天地合其德者优。”

三、翻译

因此,有人说:“可以治理国家的人不如可以治理自身的人优秀,可以治理自身的人不如可以治理心灵的人优秀,可以治理心灵的人不如可以治理精神的人优秀。可以治理国家的人,不如可以与天地和睦共融的人优秀。”

四、原文

日者,庖丁氏之所以能以其绳解其牛者,以其神将也。非謂神明之将於彼,神在彼也。恍惚而异端曰:“彼其所以然者,偏听而辟之耳,直行而无绳、悚惧自失、惊恐不前……”夫子以为然乎?

不然。吾试问之:君子为谁治世?

四、翻译

有一天,庖丁之所以能够用他的方法解剖那只牛,是因为他的精神使他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神灵的指引。但某些有偏见的人认为:“他能这样做是因为他闭着眼睛偏听而脱离了虚幻的束缚,直接操作而没有任何绳索,在极度悚惧和恐惧的情况下也没有失误。”孔子认为这是正确的吗?

不是这样的。我问各位:君子想要治理谁?

五、原文

子曰:“是故治国安在舟楫,忧在旅食。舟楫不覆,则可安也;旅食无饥色,则可忧也。”

五、翻译

孔子回答说:“因此,治理国家之道在于适应环境,忧虑则来源于饮食、交通。如舟楫不翻,就能安全;旅途中没有饥饿之色,就会忧虑。”

六、原文

庖丁之牛,其人视全牛之形,至于膻中、臛、鞚,无不通晓,全视之而后切。视之而后彰,彰之而后切。切而后舂,舂而后煮。煮而后籩,籩而后膳。臛用膻,膻在其中矣;鞚用骨,骨在其中矣。形骸未变而神归,是谓不殄之理。

六、翻译

庖丁在切割牛肉时,从整个牛的形状到大家常见的部位,如膻中[3]、臛[4]、鞚[5]等,都非常了解,看清楚了才会动手。看清了就会显现,显现了才会动手。切好后用槌子轻轻敲打,然后煮熟。煮好后,用筛子过滤,过滤好后再制成美食给大家享用。臛用牛膏,牛膏在其中。鞚用牛骨,牛骨在其中。在形体不变但精神归于天之前,是不会浪费的道理。

七、原文

故有肉则有骨,有骨则有筋,有筋则有络,有络则有脉。有形则有神明,神明所在,福禄相随。此谓古之善养生者。故物无不可,无物不可。

七、翻译

因此有肉就有骨,有骨就有筋,有筋就有络,有络就有脉。有形体就有精神,精神所在,福气和财富相随。这是古代的善于养生者所说的。所以,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吃。

八、原文

作夫子言,不可能不有所指。其言之无物与? 夫子欲居乎君之左,而右名其言;欲居乎君之右,而左名其言。 (《荀子?劝学》)

八、翻译

引用孔子的话,一定是有所指向的。他所言当中有没有内容呢?孔子想要待在君王的左边,这时就称自己的话是左边,若是呆在君王的右边,就称自己的话是右边。(《荀子·劝学》)

总之,《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意义深远,不仅仅是解剖牛的过程,更是一种对人们对于“道”的认识。在具体生活中,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去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不抄近路,追求意义才是正确的方向。

参考资料:

[1] 庖丁:古代宫廷中专门负责宰杀畜牲、烹饪和供应食品的人员。

[2] 子路:孔子的弟子之一。

[3] 膻中:指牛的上腹部。

[4] 臛:指牛的肚子里颜色较深的部位。

[5] 鞚:指牛的背脊上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