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聪明;其次,渐行之;其次,血气之躁;其次,亂,視死如歸;其次,亡身。

夫聰明者,動而求之,不得,失而求之者,亦不得;安而求之者,有待而行之者,又有迷而不知其道者?求則得之,失則失之。

是故聰明之士,其動也必偎靠於道。道者,天之奧秘也,治之者必先得之。得之者,根深蒂固;不得者,雖勞而無功。故聰明之士,常若冬日之龍,處於淵泉之中。

夫渐行之士,進而不止,退而不返者;求索者也,有加於人者;亦有軻遇而不經,入而不出者。此二者皆在滯滯之中,惟聰明之士能進能退,善能處此之中。故曰:渐行之士,其德不成則不失其道;其外不勞而成其天之道。

夫血氣之躁者,躁則不靜;不靜則失其德;失其德則驚於鬼神,傷於人。是以聰明者慎其為德,不敢不靜;故乃能攝心修性,以合於道。故曰:血氣之躁者,其迹象雖見,然能自制,故其德不失。

夫亂者,失其根本;失其根本,亂而不治;亂而不治,視死如歸。故聰明者不忘其本,不亂於外。故曰:守根固本者,其德不亂。

夫亡身者,視死如歸,而不得已也。其亡也,必有所亡,其得也,必有所得。聰明士有所亡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亡。是以聰明士不棄其所得而去其所亡,不質其所得以求其所亡,故其德全,不亡其身。

文章解析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经典之一,是老子诸子之书中内容最独特,也是最具有人生哲理的一部分。本文共分为六段,每一段写道不同的境界与心态,并通过这些境界与心态的表达,告诉人们如何做到不失其德而逐渐达成自己的目标。

聪明之士偎靠于道

第一段写道太上之境。它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可称得上是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意识层次是非常高的,他们懂得宇宙的奥秘,也理解了事物的伦理道德。他们能够用三观来看待世界万物,以宇宙、天地大义为根据,不偏听偏信一面之词,冷静客观的面对一切事物。在这种境界中,聪明者与道相依相存,道是他们必行的道路,也是他们时刻应该追随的方向。不行于道者,往往迷失方向、失去目标。

渐行之士不急不躁

第二段写道渐行之境。这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境界,它是从人的个人行为角度出发,描述了一个人在追寻目标时应该表现出的态度。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应该不断前进,渐渐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境地,不断向前去,而不是急于求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以不负众望,始终没偏离自己的方向。同时,作者也通过本段文字提醒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渐行之境。有的人却因不清目标,失去了方向,或者因求大而失小,而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退步,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聪明者不失其德

第三段写道血气之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凡人的生活中的心态,当一个人在面对着困难、逆境、挑战时,他或许很难抑制自己内心难以言说的躁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的结果飞华岂是单薄渺小的一些目标颓废徘徊,而是应该保持谦虚心态,安心守护自己的心灵世界,不致因杂念左右失了自己的方向。聪明者在面对此种情况时,必须慎重,努力攝心维护自己的德行。

守根固本不亂其德

第四段写道亂,为人们提供了避免亂的几点建议。人在追寻自己的境界时,难免会遇到很多反复,也会因为种种外部因素而失去这一目标。此时,就需要聪明者守根固本,不能偏离方向,总之,内守为主,外联为辅。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人处于平静与稳定的状态中。

聰明士不抛弃所得以求所亡

第五段写道亡身。亡身是指离开世间,它是人生的终点和归宿。但是,在离开之前,人们追求的不仅是铭刻于心灵深处的境界,也是对自己价值的实现与扩展。聪明士遇到失落或失败时,始终保持乐观、坚韧向上的心态,总结自己的做法,并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不忘初衷,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太上感应篇》是一部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从人的境界与心态的角度出发,探索追求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关键状态与因素,引导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时刻体察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感,时刻警醒血气之躁与乱的出现,在极端境地保持聆听内心的状态,最终走向更高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