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与机理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发生于每几年至十几年的时间间隔。这种现象是由于海洋和大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主要由原本往东流的表层海水突然变成往西流,导致太平洋东边附近的海水温度变热。
这个现象会带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包括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在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防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当热带太平洋东边和中央的海水温度升高,并且大气环流两端的压强差减小时,水汽和气体会向热带太平洋东边聚集,使得这个区域的海水温度更加升高。这种加热反过来会影响大气环流,减弱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季风,而在美国西海岸带来了“厄尔尼诺雨季”。
随着时间的推移,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减弱,这时,总的海洋环流系统会往复原的状态转化,这个过程叫做“拉尼娜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热带太平洋东边的海水温度下降,并且赤道两侧的大气压强差增强,在赤道南北部分,季风会重新加强。
影响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全球的平均气温在厄尔尼诺出现时会升高。由于厄尔尼诺会带来干旱,大部分的平原地区作物收成下降;在厄尔尼诺出现时可能会有较少的飓风,并且飓风的路径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它还可能会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和海洋水温上升,从而对渔业产生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自19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6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一些是很不同时期的,但平均来讲,厄尔尼诺事件的周期大约是3到8年。但是,与之相对的拉尼娜现象的周期会长达10年左右。
防止厄尔尼诺现象的措施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科学家们在防止厄尔尼诺现象方面持续付出努力。其中包括监测大气环温、大气环流、海洋表层温度、海洋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等等各个方面。
从长远来看,除了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大多数气候现象是无法防止的。科学家们的任务是找到预测厄尔尼诺的方法以及对可能来临的厄尔尼诺做好准备。此外,加强对地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同样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