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的灵山大佛中心的乐山方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石刻造像,也是中国第一大石佛,被誉为“东方巨佛”。

历史沿革

乐山大佛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晚期的713年左右,当时的唐玄宗为救大雁塔法藏而制定了一部律令,规定从每年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于峨眉山举行为期三十三天的庆典登高朝佛活动。这一传统由宋代继承并兴盛发展,后代终于有了乐山大佛这一石刻造像的奇观。

具体的石佛雕刻历史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宣宗在光大寺辟地开山,建造工程绵延近一百年未能完成,直至公元713年,唐玄宗为庆贺僧人惠泉长寿,命其于方丈峰东南斜对面的乐山方丈峰上开凿大佛,为玄宗护国避难之所,是以玄宗大力资助,历时九年水利移山,大雄宝殿、石刻佛像全部完工。今存8.5米,刊于皇家印章中的铁佛,即为当年的产物。

建筑结构

乐山大佛坐落在峨眉山北岸,面对岷江。整组大佛雕刻占地约24.82万平方米,共有四座山峰组成,分别是:乌龙峰、相国寺、善根寺、方丈山,从山下到山顶共有7380级阶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大佛全身石刻高达71米,肩宽24米,头长14.7米,耳长7米,鼻宽5.6米,唇厚3.3米,眼距5.6米,耳距28米,单腿周长8.5米,抱佛臂长28米,足长8.5米。大佛面向东南,眺望四周,气势恢宏,令人叹服。

文化价值

乐山大佛既是一项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它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展示了中国人的信仰、文化和人文价值观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时,乐山大佛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继承。在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雕刻手法,还原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人文生活,具有很高的反映历史、研究文化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心中,乐山大佛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和信仰的象征。

旅游价值

乐山大佛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旅游价值显著。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游客除了能欣赏到古代巨型工程的奇观外,还可以享受到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能感受到四川这片土地人文地理的魅力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除了乐山大佛外,游客还可以参观乐山大佛后山的峨眉山香积寺,以及周边其他的著名景点,如普贤塔、伏虎寺等。这些地方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总结

乐山大佛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和雕刻的高超艺术,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中国的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